2001年,美國的Golf Magazine評選世界百大球場,位於伊豆半島的Kawana Hotel Golf Course(川奈高爾夫球場)赫然名列五十四位,排名甚至比每年舉辦Player Championship(球員錦標賽)的TPC at Sawgrass(索桂斯巡迴賽球員球場)還高,讓這座已經高舉日本名門大旗的貴氣球場,名氣又進上沸騰了一階。
讓川奈獲得這項殊榮的自然是旗下以日本聖山為名的Fuji Course(富士球場),不過緊臨在旁的Oshima Course(大島球場)也拜百大盛名所賜,成為許多球友造訪川奈時順便一遊的球場。如果仔細推敲球場的年紀,名聞遐邇的富士球場恐怕也得退避三舍,因為大島才是伊豆半島的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早在1928年,就在伊東市川奈崎的海岸岬角,日本戰前最著名的球場設計師大谷光明,順著丘陵地形的起伏,打造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大島球場。八年後,高橋貞太郎設計的Kawana Hote(川奈飯店)正式營運,再一年之後,才有英格蘭設計師Charles Hugh Allison(查爾斯‧艾利森)所操刀的富士球場。 |
球場中不下三十種的櫻花
大島球場位於川奈飯店的右側,漫步在球場的過程中,用肉眼不時可以遠眺二十五公里外的Oshima(大島),很明顯球場就是以此為名。大島的第一洞離會館還有一段距離,開著兩人的電動車約莫五分鐘方能抵達,不過開球台前坐落著一座英國風的休憩小屋,某種程度竟成了另類的小會館。
這座已經快八十歲的老球場,最大的特色就是和名人賽主場地奧古斯塔一樣,每一洞都取了一個動人的名字。然而,雖然球場中不下三十種的櫻花,不過並沒有出現在大島的每一洞開球台上,但這十八個名字卻直接反應了該洞的特色。 |
I come, I saw, I conquered
前九洞最著名球洞莫過於第四洞的Veni Vidi Vici, 這是一個全長只有二百八十六碼,但卻要面臨著將近五十四公尺高的超級大下坡,選桿成為征服此洞的要訣。由於落差實在太大了,所以出發站經理在球友出發前,還特別耳提面命它的高度,建議擁有開球距離的球友,最好別抽出一號木桿,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大家都已經手癢要趕緊開球,誰還會理會出發站的耳提面命,直到站上開球台才恍然大悟,後來更知道Veni Vidi Vici這句義大利文,就是當年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在開疆拓土至小亞細亞時意氣風發的豪語,翻成英文就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I come, I saw, I conquered(我來,我看,我征服)。結果,二百八十六碼的距離,其實只要二百一十碼就能轟上果嶺,但也只有當你真的把球送到洞邊幾呎時,那一刻才能神遊當年凱撒的霸氣。
打完前九洞,照例要遵守日本的半場休息,不過大島球場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沒有精緻日本料理,取而代之的則是休息小屋內的簡單三明治和罐頭咖啡。也因為是「簡」餐,所以這裡的休息沒像其他日本球場那般漫長,幾分鐘之後,開著兩人坐的電動車,繼續前往接下來的後九洞。 |
後九洞擊球過程不時聽到海浪的拍打聲
相較於前九洞的山林特色,對於海景也只能遠觀,不過後九洞有七洞沿著相模灣岸邊而行,擊球過程不時聽到海浪的拍打聲,成為打球之餘的一大享受。著名的第十三洞名為Good-Bye,標準桿四桿,全長三百五十一碼,略帶走狗腿的下坡走勢,但開球切忌往左拉,否則就掉進球洞名字的陷阱。
十五洞的短洞名為S.O.S,一百四十七碼的下坡球洞,左側至果嶺後方盡是海岸線,遠方的海上則漂浮著大島;開球台前橫伺著約五十公尺深的山谷,兩者之間由吊橋連結,成為一座孤立的島狀果嶺。這一洞顧名思義就是要打得準確,不然就有吃不完的苦頭。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往果嶺之前,記得隨身攜帶下一洞的開球武器,因為第十六洞的開球台就在果嶺旁,接著一路折返回到第一洞開球台的休憩小屋,結束大島的十八洞。 |
Veni, Vidi, Vici!
純就距離的碼數來說,大島球場並不長,只有5,711碼而已,只是球道起伏驚人,上下十公尺以上的球洞不在少數,再加上左右狗腿球同橫行,許多球洞站在梯台上根本看不到旗桿的位置,尤其這又是一個不提供桿弟的球場。儘管球場很貼心地在二百二十至二百四十碼的落球點插上旗子,但某種程度讓人大多處於盲眼的狀態,不過這正是大島帶給球友的挑戰。
整體而言,具擊球距離和準度的球友來說,應該可以輕易征服大島,不過對於那些開球歪七扭八的球友來說,百來歲的老樹林,以及變化多端,上下起伏的球道,恐怕會讓人在開完球之後,還是找不到接下來要擊球的方向。儘管如此,盲眼洞總有盲眼洞的樂趣,或許屆時你也會豪氣干雲地說道:「Veni, Vidi, Vi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