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四月份的月賽於大屯球場舉行後,小開隊的五月份月賽依舊在擁有四座高爾夫球場的淡水鎮開打。而且,這一次的比賽更讓小開隊隊員們個個忐忑不安,因為他們要挑戰的不是別的,正是台灣高爾夫球運動的起源地:老淡水球場(台灣高爾夫俱樂部)。
除了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球場,以及每年三商盃台灣名人賽的主辦場地外,老淡水給予一般業餘球友們最深刻的印象,不外乎是它的難度以及那群已有一定年紀的男性桿弟。不管是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單差點好手的正面說法,或者是他們態度惡劣又強要小費的負面評價,在捕風捉影、人云亦云的口耳相傳下,老淡水的桿弟們已經成為全台灣知名度最高、個性最為鮮明的一群桿弟;同時卻也成為許多業餘球友,對於這座老球場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之一。 |
堪稱是「台灣聖安卓」的淡水球場
小開隊的隊員們,多半也是懷抱著略微揣測、些許緊張的心情,來到了這座堪稱是「台灣聖安卓」的球場。除了隊長錢德凱、副隊長陳水用、總幹事黃偉龍、隊員傅禎恭、許勝輝、吳信勇、張玉芬、林佳樺、林克峰等固定班底幾乎全員到齊外,羅開高爾夫學院汐止分院基礎入門課程第四百二十二期的簡淑月、蔡蕙鍬、范秉鈞、許俊岳四名學員,也選擇這次的月賽,在這座最具歷史意義的球場,進行他們結業後的第一次處女秀。有趣的是,這場比賽預定十一點三十分發球,但十一點不到幾乎就已經全員到齊,這和以往總有人遲到的情景大相逕庭,顯示出隊員們對於這場比賽、這座球場的重視程度。 |
1918年老淡水球場開始台灣高球史
老淡水球場的歷史就等同於台灣高球的發展史,1918年在臺灣銀行櫻井鐵太郎的催生下,台灣第一座球場正式於隔年誕生,但最初只有六洞,總長不過1,224碼。1920年老淡水球場進行擴建,二年後完成九洞球道,並於1929年正式完成十八洞,總長6,000碼,標準桿72桿。1934年,日本高爾夫名人赤星四郎訪台,在他的建議下球場重新修整,成為符合國際水平的錦標賽場地,總長6,500碼,標準桿為70桿。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老淡水球場因為地勢險要,被日軍劃為軍事要塞,在挖置壘堡、壕溝以及美軍的空襲下,變得滿目瘡痍、面目全非。日本投降後,在陳金獅、郭金順、陳火順、林萬福(林益三)等人的努力下,重新整建完成球場前九洞。但好景不常,1949年中央政府遷台後又將球場劃為軍事用地,一直到1952年「美軍援華顧問團」成立,選擇老淡水球場為其健身與國際交誼的場地,這座老球場才逐漸恢復其往昔光彩。
1980年,老淡水球場獲美國Golf Magazine(高爾夫雜誌)評選為全球五十大球場之列,隔年並擴建成二十七洞。1994年台北縣長尤清強制執行水鎮九號道路之闢建,造成老淡水球場新九洞被道路用地切隔,使得原二十七洞的球場僅存十八洞。走過八十五個年頭,培育出陳金獅、陳清波、呂良煥、謝永郁、謝敏男、涂阿玉等高球名將,老淡水球場在台灣高球歷史上的地位與貢獻,絕非其他球場所能比擬。 |
許勝輝更一舉突破百桿障礙,打出九十五(45-49)桿的好成績
目前的老淡水球場在現任會長同時也是總統府資政的辜寬敏帶領下,已經逐漸擺脫過去讓人詬病的各項惡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變,就是從今年五月起規定桿弟不得再收取小費。這一點讓許多球友對於這座老球場的看法逐漸改變,包括原本已經「有備而來」的小開隊隊員們,在經驗豐富的桿弟「和顏悅色」的帶領下,在老淡水這個難度頗高的球場,竟然個個的成績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其中許勝輝更一舉突破百桿障礙,打出九十五(45-49)桿的好成績,力克徐文財、傅禎恭等強敵,抱走這次月賽的總桿冠軍盃。 |
博學舍軍團,奪獎率百分百。
小開第一高手陳水用本次月賽再次摘下淨桿冠軍。至於小開隊實力最為龐大的博學舍軍團,在團長黃偉龍的帶領下,黃偉龍、吳信勇、張玉芬、林佳樺四人分居淨桿亞軍、季軍、跳獎第五、第十名,奪獎率百分百。而雖然尚未入隊、但已經幾乎成為小開隊固定成員的陳夏祺,前九洞(從In出發)表現相當不錯,大有比下學長姐的機會,只可惜後九洞後繼無力,未能在這座老球場打出個人代表作;不過,仍然在球場第十三洞,憑著父親贈與的Bridgestone(普利司通)一號木桿,拿下一洞遠距獎。
|
得獎名單名單
總桿冠軍
|
許勝輝
|
淨桿冠軍
|
陳水用
|
淨桿亞軍
|
黃偉龍
|
淨桿季軍
|
吳信勇
|
跳獎第五名
|
張玉芬
|
幸運第七獎
|
錢德凱
|
跳獎第十名
|
林佳樺
|
努力獎
|
傅禎恭
|
近洞獎
|
許勝輝(第五洞)
|
遠距獎
|
陳水用(第五洞)
|
陳夏祺(第十三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