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推桿」知名度愈來愈高
儘管高爾夫球具市場呈現大者恆大的態勢,不過小品牌的推桿就是有能耐從中殺出一條血路,然後等著大廠談併購。成軍還不到五年的Heavy Putter(重型推桿),靠著獨樹一格的重量感設計概念,最近迅速在巡迴賽中引起迴響,使得品牌創立者Stephen Boccieri(史蒂芬‧波契利)更積極向歐巡賽推廣「更多重量、更多控制」設計理論,期能為品牌創造更大的知名度。[詳全文] |
紅色尾翼的KZG Q一號木桿
KZG談不上是龍頭品牌,不過靠著2003年所發表的Gemini一號木桿,以專利的雙層桿面設計造成回響,迅速在市場上建立知名度。今年,該公司則主打Q系列家族,同樣強調高慣性矩值和法定極限的桿面反彈系數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桿頭後方醒目的紅色尾翼設計寫著大大的「Q」,成為產品的一大特色,並先後推出一號木桿和球道木桿。這款KZG新推出的系列家族,名字取自公司總裁Jennifer(珍尼佛)之父Q’uin Johnson(昆恩‧強森)的字首,並主打Quintessential,中文譯為典範或者典型。[詳全文] |
Burner家族的兩款球道木桿
在第一季推出雙蓋科技搭配超薄桿壁的Tour Burner一號木桿後,TaylorMade在第二季末除了補上Rescue的混血桿之外,也有球道木桿系列,而且各有High Launch和Tour Launch兩種不同的版本,以滿足不同球友的需求;前者強調高起飛角度,帶出更多的飛行距離,定位在揮桿普通的球友,後者則強調力量、穿透性和做球性,主攻揮桿速度快的低差點球友。[詳全文] |
Burner家族又多了一款混血桿
TaylorMade的Rescue系列混血桿相當有名,像曾雅妮的四大賽冠軍桿袋中就放了一款,不過那是舊款的。就這家球具大廠的行銷模式來看,幾乎只要有新的家族成立,自然就會把Rescue納進去,所以會看到Burner Rescue混血桿的問世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TaylorMade還不滿足,現在又推出強調高彈道性能的同名款式,準備搶攻消費者的荷包。[詳全文] |
強調柔軟感的Bridgestone兩層球
能夠獲得職業選手青睞的高爾夫球品牌並不多,旗下擁有Stuart Appleby(史都華‧艾波比)的Bridgestone就是其中一例,不過想要在職業戰場上露臉意味著高單價,所以當然還是得推出平價的產品。這家日本品牌過去以無接縫外殼技術(Seamless Cover Technology TM,簡稱SCT)聞名於世,現在把這項科技運用在兩層設計的TreoSoft高爾夫球,主打一般球友市場。[詳全文] |
Idea Pro Gold也有混合鐵桿組
上週本單元已經介紹過Adams的主打低差點球友的Idea Pro Gold混血桿,現在則把焦點放在同名的鐵桿。就像過去一樣,這家球具廠商總是會把同名的產品包裝在一起,所以新推出的Idea Pro Gold鐵桿組合中,傳統不易操控的長鐵桿直接被兩款混血桿給取代,外加六款鍛造,以巡迴賽選手為導向的鐵桿,最後形成這一套混合搭配的鐵桿組。[詳全文] |
Bridgestone推出J36混血桿
對於台灣的高爾夫球友來說,相信還是比較熟悉Tourstage的這個品牌,不過在歐美市場上,則是直接以母公司的Bridgestone為名,每年的WGC系列中的Bridgestone Invitational(普利司通邀請賽)就是其大筆之作。當然,比賽歸比賽,產品的推陳出新還是要有的,像今年這個主打美歐市場的品牌就逐漸把過去的J33系列轉換成J36,其中就包括這款混血桿。[詳全文] |
Adams的Pro級混血桿
一講到Adams,馬上就讓人聯想到這是冠軍巡迴賽的常勝軍,不過其實這個美國品牌最近已經把觸角轉到年輕族群了,目前旗下就擁有Rory Sabbatini(羅瑞‧沙巴提尼)和Aaron Baddeley(艾隆‧貝德利)兩位中生代的美巡賽好手。當然,為了讓選手有相得益彰的武器,Adams在產品的推陳出新上自然不能落後人後,即將在六月上市的Idea Pro Gold混血桿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詳全文] |
MacGregor MT的黑頭挖起桿
針對歐美市場所設計的MacGregor MT系列產品琳琅滿目,除了一號木桿和五款鐵桿之外,還有兩款定位差點不同球友需求的挖起桿,一款是主打職業選手的DW Pro,另一款則是一般球友的EZ-Out,其中DW Pro另有黑頭版的款式供選擇。這兩款MT系列的挖起桿從款式的名字和外型來看,很容易就可以知道定位的族群不同,EZ-Out唸起來就像是Easy Out,顯然就是一款要幫助球友輕鬆把球打出來的武器。[詳全文] |
Fourteen的兩款軟鐵鍛造鐵桿
在強大的廣告行銷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不外那些N、T字頭的美系龍頭大廠。相較之下,日系的品牌則沉默多了,像Fourteen比起Mizuno等品牌,更顯得其默默無聞。然而,這個1981年就已經問世的牌子,2005年進軍美國,在亞巡賽和日巡賽也有不少選手使用,而且從推桿到一號木桿應有盡有,產品線十分完整,只不過少了曝光的機會。[詳全文] |